街頭分類垃圾箱成環保“花瓶”?
核心提示:上期“新聞深呼吸”刊出《越城區每天500噸垃圾,都去哪里了?》一文后,有讀者致電記者反映:市區街頭的分類垃圾箱形同虛設,成了一個個環保“花瓶”。記者調查發現,紹興早在10年前就實施了垃圾分類,但直到目前,這一有利于環保的舉措依然舉步維艱。紹興的垃圾分類為何難實現?出路在哪里?“新聞深呼吸”欄目記者進行了調查。
記者 陳乙炳
新聞
事件
柯橋一小區試行“垃圾分類”半年宣告失敗
關于柯橋區潤澤大院小區的“垃圾分類”,本報曾進行過報道,而最新的情況是: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已“名存實亡”。
記者在該小區看到,每個單元口附近,放置了兩只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上面分別標明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樣。打開其中一只紅色垃圾桶的蓋子(按規定該桶是應該放“餐廚垃圾”),發現一只白色塑料袋內混裝著一只可樂易拉罐、幾塊硬紙板和瓜果皮、蔬菜葉等,顯然業主沒有對垃圾進行分類;打開寫有“生活干垃圾”的綠色垃圾桶蓋子,發現里面濕漉漉的,有牛奶盒子、金屬罐、西瓜皮和瓜子殼等。
“小區垃圾分類已是名存實亡,我們也已經停止發放分類垃圾袋了。”潤澤大院小區物業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12年6月1日起,他們倡導小區業主實行垃圾分類投放,同時聘請了一名清潔工每天現場分揀垃圾。受業主生活習慣、實施成本等因素影響,垃圾分類投放僅僅運轉了半年就宣告結束。
事實上,紹興已多次嘗試“垃圾分類”。記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我市就開始在主要街道設立雙體垃圾箱。它們被設置在越城區解放路、人民路、勝利路等繁華路段。但遺憾的是,雙體垃圾箱并未起到分類作用。
2011年上半年,越城區在每個街道選擇一個小區進行試點,然后在年底前,該區的51個社區各選一個小區試行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如今3年過去了,此時似乎已被逐漸遺忘。
而2012年的一次“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專項規劃評審會”,提到“建立一個垃圾分揀中心”。根據規劃目標,到2015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焚燒率達到85%,初步建立垃圾干濕分類收運處理系統。到2020年,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
具體的措施上,建立從家——垃圾收集點——壓縮式轉運站——垃圾處理場,或家——垃圾收集點——垃圾處理場的兩種主要垃圾收運系統,規劃建1座生活垃圾生化處理廠,日處理餐廚垃圾150噸,規劃設置機械化的垃圾分揀中心,日分揀垃圾600噸左右。
新聞
調查
分類垃圾箱形同虛設,處理環節各自“脫節”
a 扔:很多人“不清楚哪些可回收”
“垃圾分類?我從來不看的,哪邊方便就扔哪邊。”27日上午約7點半,記者在勝利西路一公交車停靠站采訪時,一位候車的女士隨手將紙巾扔進一旁的垃圾箱。
記者看到,這是一種雙體式垃圾箱:一個上面標有“可回收物”字樣,一個上面標有“其它垃圾”字樣。但兩個垃圾箱的身份并未被市民正確識別,垃圾箱內,塑料袋、廢紙巾、宣傳單、食物殘渣、飲料瓶等混在一起。記者在此觀察了約20分鐘,在投放垃圾的5人中,只有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姑娘,看了看箱上的說明,猶豫了一下,往“不可回收”箱里扔進了吃剩下的糯米飯團。
為什么市民對分類垃圾箱視而不見?
采訪中不少市民坦言,垃圾扔錯箱,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對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有點搞不靈清;部分市民認為,把垃圾分開投放根本沒用,清運時還是混到了一起。部分市民甚至對垃圾分類存有一種誤解:“有那么多收破爛的,可以賣錢的早被他們‘分類’賣給廢品回收站了。”
b 運:時間和精力都不夠
在越城區府橫街,記者碰到正在往垃圾車上裝垃圾的環衛工人代師傅。他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箱垃圾倒進車里。記者問:“本來分得好好的,怎么混起來了?”他回答:“不是我不分開裝,問題是到了中轉站,這些垃圾還是得混在一起啊。”
“早上拉兩車,中午拉一車,晚上還要拉一車。”代師傅說,他在紹興做環衛工人有20年了,倒垃圾從來就不分什么“可回收”“不可回收”的。
在勝利西路上,一位正在打掃路面的清潔工也告訴記者,雖然馬路上設置了分類垃圾箱,但是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實際效果跟之前的單體混裝垃圾箱沒啥區別。府山社區居委會主任陳金梅告訴記者,垃圾分類說來容易做來難,社區招聘的清潔工人手有限,如要分類裝,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
c 埋:混在一起壓縮和填埋
記者在越城區金雞塘垃圾中轉站看到,運來的一車車垃圾沒有進行任何分類,都向壓縮機的裝斗里傾倒。一名操作工人啟動按鈕,斗里的各種垃圾便進入了壓縮機。在一堆壓縮過的垃圾里,記者可以清晰看到紙和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
“中轉站只負責把垃圾壓縮成包,運進來送出去的都是‘大雜燴’,沒有分類一說。”該站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越城區共有7個垃圾中轉站,每天清運車都會將這些壓縮好的垃圾集中運往焚燒廠或垃圾填埋場。大部分經過壓縮的混合垃圾直接被埋在地下。
新聞
縱深
推行垃圾分類到底難在哪里
鐘恒元老人是一名活躍在紹興民間的環保志愿者。說起紹興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問題,他不吐不快:“紹興在這方面確實做得不夠,‘兩只桶’成了擺設。”他告訴記者,他發現很多地方擺的垃圾箱確實是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只桶了,但扔的人沒有認真去區分,收集的人也仍舊是一堆兒收,“我倒是要感謝拾荒者,他們可以說是真正的‘環保工作者’。”
越城區環衛處有關人士分析,紹興的垃圾分類之所以難實行,一個重要原因是戶內分揀沒到位。“戶內分揀做不好,等到運輸環節再做二次分揀、三次分揀基本不可行。”他介紹說,在日本,很多商品包裝盒上都注明屬于哪類垃圾,牛奶盒上甚至會提示:要洗凈、拆開、晾干、折疊以后再扔……“這些,我國還做不到。”他說。
終端處理能力跟不上也是重要原因。“實施垃圾分類,從垃圾分類投放到最后的處置,中間的所有環節都要配套,譬如中轉、運輸,但我們現在還沒有。”該環衛處有關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垃圾分類是國際性難題,垃圾屬廢棄物,一般要經分揀、破碎、攪拌和發酵,才能獲得部分有用物質。因回收價值較低,處理成本高,這些利用很難推廣。“在沒有垃圾分類處置廠和垃圾分類收集手段前,談垃圾分類還行不通。”該人士說。
“不能讓垃圾分類成為一項技術活,而是要慢慢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當市民可以無意識地分類扔垃圾,生活垃圾分類就成功了。”紹興文理學院教授田潤剛認為,目前生活垃圾分類還是以引導為主,將來會慢慢進入常規化操作,“還要出臺相關的約束性條文,來制約市民隨意亂扔生活垃圾的行為。”與此同時,出臺配套的獎勵機制也很有必要。
他山
之石
垃圾分類兌換禮品積分
2012年8月,杭州興安社區試行“垃圾積分兌換”:社區統一回收的垃圾按照金屬類、紙類、塑料類分,根據重量可換取一定的積分,最低的10個積分可以兌換一塊百潔布,而最高的5000個積分可以兌換一個超市購物的手推車或者是行李箱。
3個月后,“垃圾積分兌換”與時俱進:整個社區近800戶居民每月領到屬于自家的二維碼標簽后,貼到自家垃圾袋上,往社區一放即可。隨后,工作人員根據二維碼登記回收垃圾、稱重、登記積分。
日本垃圾分類成為全球樣板
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都會對其嘆為觀止的垃圾分類所折服。簡單歸納,日本的垃圾分類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分類精細,回收及時。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區擺放著一排分類垃圾箱,有的沒有垃圾箱而是規定在每周特定時間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點,由專人及時拉走。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當。當你入住出租房時,房東也許在交付鑰匙的同時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規定。有的行政區年底會給居民送上來年的日歷,上面一些日期上標有黃、綠、藍等顏色,下方說明每一顏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種垃圾。
三是人人自覺,認真細致。日本的兒童打小就從家長和學校那里受到正確處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規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員的說服和周圍輿論的壓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謂一絲不茍,非常嚴格:廢舊報紙和書本要捆得非常整齊,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用過的噴霧罐要扎一個孔以防出現爆炸。
四是廢物利用,節能環保。分類垃圾被專人回收后,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為榮;飲料容器被分別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廢棄電器被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可燃垃圾燃燒后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后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
同類文章排行
- 分類垃圾桶
- 街頭分類垃圾箱成環保“花瓶”?
- 分類垃圾箱上崗兩周自己動手分?居民不習慣
- 海區900余個分類垃圾桶本月“上崗”
- 200多個嶄新分類垃圾桶堆在南京棲霞街道辦
- 材質好 分類垃圾桶 遭賊惦記 勁松街道一周丟了10余個